荆楚学刊

文史研究

  • 释《论语》“居不容”——兼释“申”字

    时金科;

    “居不容”指孔子居家时用真情而不讲形式、不摆姿态。先秦时期,“容”指姿态和态度,而不指容貌。相关的“申”字指严肃、强化,而不指重复、容舒,“夭”可以形容高人超然物外、淡然无求的状态,而不指“其色愉也”。把“不容”解释为不讲仪容、不修饰是错误的,因为这违背孔子思想,违背习惯用法,文意无法连贯。

    2025年05期 v.26;No.14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袁宏道“因敝成过”论对诗人主体的召唤

    唐芸芸;

    袁宏道认为诗歌是为救前代之敝而生,其产生新的过又为后代所救,所以诗歌发展是气运运行其间而非格调相袭。“因敝成过”论对诗人主体的召唤成为“独抒性灵”说的理论基础。但袁宏道将文学史视为一个平均的发展史,未突出诗歌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导致对诗歌表现力增强之所以然的认知不足。

    2025年05期 v.26;No.147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权力与信仰的角力:晚清民国时期文庙改制(1905—1934)

    闫德宇;

    在晚清民国的历史背景中,文庙改制在国家礼制和文化认同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复杂性不容忽视。文庙改制涉及祀孔仪式的存废和庙产管理,反映了国家权力与传统信仰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最初的教育功能丧失,到民国时期随着儒家体系解体和新教育理念兴起而逐渐转型,文庙的角色和功能经历了显著变化。1934年,孔子诞辰被定为国定纪念日,标志着文庙在国家礼制中的地位和政治意义提升。这个过程揭示了神圣与世俗、传统与现代文化势力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儒学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命运波折。

    2025年05期 v.26;No.147 1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树上的男爵》中空间变迁的多重隐喻

    唐小娟;舒钗;

    《树上的男爵》中充满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为作品浓墨重彩的想象提供寄托,另一方面通过空间的变迁推动情节发展,并为作品赋予多重隐喻的主题。论文以小说中的空间变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品中三类主要的变迁形式:首先,柯希莫离开家庭空间走向树上空间意味着摆脱父权的控制,重塑完整的自我;第二,柯希莫离开熟悉的翁布罗萨城去往奥利瓦巴萨城再到返归翁布罗萨,表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第三,曾经繁茂的森林遭到破坏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反思。小说中通过空间变迁体现出作者对于理想空间建构的想象,也承载了卡尔维诺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思考。

    2025年05期 v.26;No.147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长江文化研究

  • 文化统战视域下地方三线精神的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以荆门市三线建设为例

    吴永忠;赵威;

    统战力源于凝聚力,凝聚力源于认同力,而一切社会认同均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文化统战就是要以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本文以荆门市三线建设为研究范本,阐明新时代条件下文化统战出场的现实基础,厘清文化统战和三线精神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荆门三线建设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定的时代性、强大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创新性等四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研究表明,荆门的三线建设涉及文化统战领导权、主题、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完整的运行闭环,它揭示了新时代做好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原则。研究结论,要推动文化统战具象化、可视可感,就必须紧紧围绕文化结构的三要素——符号、活动、价值开展工作。

    2025年05期 v.26;No.147 25-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华简《筮法》“数出”“数内”与楚地“敚”祭仪式

    邓琪;吴勇;

    清华简《筮法》中有“数出”“数内”相关表述,学者多释“数”为“兑卦”“数字”等名词义项。现对“数”字本义及相关辞例进行分析,“数”当用作动词为“数责”,强调语言攻击性。结合楚卜筮祭祷简所记“敚”祭仪式,可见楚人常以强行夺取的方式达到己愿。通过分析筮例内容,进一步探讨“数”的筮法意义及其与楚地“敚”祭仪式的关联,展现楚人在占卜活动中兼具巫术思维与理性抉择的特点。

    2025年05期 v.26;No.147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头山文化墓葬葬俗研究

    张峻豪;

    通过对彭头山文化墓葬的分布、墓向、形制、葬式、随葬品等进行研究,发现彭头山文化的墓葬葬俗特征包括墓葬分布格局从分散到集中,主要墓向为东西向,葬式存在二次葬和一次屈肢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并存在碎器葬。葬俗中揭示了彭头山文化社会存在的血缘亲情观念、灵魂信仰、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初步的社会分化现象。

    2025年05期 v.26;No.147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政治研究

  • 人工智能的智能本质

    柳海涛;缪言;

    图灵测试提供了判断机器系统是否具有智能的直观方法,但它没有论及智能的本质是什么使得机器可以产生智能;也没有说明智能和机器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关系。由于人工智能依赖人的裁定,使得人工智能寄生于人类智能,无法成为独立于人类的智能类型。人工智能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载体,可以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认知功能。人类意识的感受性是主观特征和质性特征共同组成的结构,意识对行动的控制是经由意识的主观特征实现的,即意识的行为功能内在地关联着感受性。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在实施认知任务时通过模拟人类意识的行为功能而实现拟人化的“感受性”。厘清人工智能的智能本质从而构建更加友好的人-机环境。

    2025年05期 v.26;No.147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解释现代化”到“改变现代化”——语用学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四重内涵

    张思嘉;张伟;

    中国式现代化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实践方式,但实践经验需要模式总结,实践突破更需要范式变革。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拱卫下,中国式现代化逐渐上升为政治制度和法律意义上的概念,指导和规范现代化新征程。根据语用学中的使用语境、语用主体、言语对象、言语功能等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可以归纳出具体方式、整体模式、理论范式和制度程式等四重内涵,也逐渐从“解释现代化”转向“改变现代化”。但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向他国推销的版式,也非固定公式,而是在不断改革创新的现代化蓝图上擎画的新图景。

    2025年05期 v.26;No.147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学生人格现代化探赜

    陈国伟;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大学生人格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显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思想认知、精神修养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基本蕴涵,其中思想认知现代化是逻辑前提,精神修养现代化是核心要素,实践能力现代化是外在彰显。三者之中,思想认知居于统摄地位,精神修养是思想认知在道德层面的投射,实践能力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思想认知和精神修养,它们是处于同一层级的基本人格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对大学生人格的高标准和新需求同新时代我国大学生人格不够健全甚至存在缺陷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探讨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基本蕴涵及其实现路径的出发点。大力推动大学生人格现代化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未来要以家校协同育人助推大学生人格现代化,以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以优化人格养成的环境保障大学生人格现代化,形成外部人格教育、自我人格教育与环境育人的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人格从现实的此岸到达现代化的彼岸。

    2025年05期 v.26;No.147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及现实启示

    张晨;陈松松;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历史维度看它关乎如何正确理解党的光辉历程,从现实维度看它关乎党的安定团结和未来事业的长远发展。邓小平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主要包含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的功绩第一、错误第二等内容。这一科学评价不仅充分展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宽广的胸襟格局、丰富的领导经验,而且对于今天高举思想旗帜、坚定道路自信、永葆百年大党生机活力,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坚决维护领袖权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25年05期 v.26;No.147 69-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社会与经济研究

  • 我国平台用工职业伤害保障体系建构研究——以网约配送员为例

    宋纯建;章梦君;

    平台用工带动了广泛的就业,但从业者基本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尚待解决。以网约配送员为研究对象,用工平台通过隐蔽的管理与去劳动化的用工方式赚取利润并规避用工责任。法治和保险是职业伤害保障的两大依托,实践中,平台用工的法律定性在不完全劳动关系中尚不明确,国家层面试点的职业伤害保险正逐步扩围并将全面落实。就平台用工提出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多层面法治保障、多层次保险保障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其中,政府主导、平台及关联企业、从业者、消费者、工会、社会组织、保险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工作协同推进提供法治保障;社会工伤保险与职业伤害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提供多层次保险保障,为平台用工劳动者构筑集事故预防、伤害补偿、身体康复于一体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

    2025年05期 v.26;No.147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优势转化的价值逻辑与机制创新——以宁海“36条”为例

    仲昭旭;

    如何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的重要议题。基于宁海“36条”迭代升级的实践经验、技术嵌入的方式和智慧治理的模式,能够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技术嵌入与智慧治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从而构建出党建引领、协同监督和协同治理的基层社会“智理”模式,有效克服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由于信息沟通不流畅以及数字技术利用不彻底而引发的资源浪费问题,激发了村组织的活力,进而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2025年05期 v.26;No.147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70后到00后:我国女性生育动机的代际比较研究

    王雨菲;孙奎立;

    生育动机是女性生育的内在驱动力,研究生育动机有助于理解我国育龄妇女生育行为以及生育水平下降的深层原因。通过对2167名女性的调查,分析了70后、80后、90后和00后女性的生育动机特征以及代际差异并检验了教育对生育动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情感、经济和社会期望生育动机的传统特征上,四个代际女性的传统型特征呈总体下降趋势;年轻代女性(尤其是90后和00后)更强调自我实现与个体发展。受教育水平对生育动机的影响在年轻代中更为明显,高教育水平有助于弱化传统观念,推动生育动机向现代型转变。文章的研究发现为应对低生育率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5期 v.26;No.147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制度背景

    赵恒凯;唐亮;周卓凡;

    科学探究《新环保法》的实施对于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通过选取2010-2023年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环保法》对于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新环保法》的实施可以通过提高外部融资约束效应和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研究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对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研究结论对《新环保法》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26;No.147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